调查研究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过程,更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大兴调查研究是新征程上开好局起好步的必然要求。
(资料图片)
当前,杨浦全区上下正掀起大兴调查研究的热潮,深入一线听民声、察实情、补短板、破难题。大调研栏目旨在聚焦人民群众关切的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创新思路和经验做法,充分彰显杨浦担当、体现杨浦作为、贡献杨浦方案。
从调研一个小区到思考一个社区
——探索新型社区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新江湾城街道党工委书记 黄秀娟
新江湾城街道作为上海的第三代国际化社区,居住社区多为商品房住宅,且辖区居民具有年轻化、高知识化和结构多元化的特点,近年来,街道一直坚持提升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水平,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本次调研就是进一步探索在新型社区,如何更好地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不断夯实基层治理的基础。
江湾国际公寓小区地处新江湾城街道的北部,与复旦大学江湾新校区隔街相邻,占地面积17.6万平方米,共有74个楼栋,2290户,居民数6100多人,是新江湾城街道辖区内人户数最多的一个小区。我们从调研江湾国际公寓小区入手,以小见大,探索新型社区中党建引领治理的特点。
新型社区治理全貌是什么样?
我们采取了“走、访、问”的方式对江湾国际公寓小区展开调研,通过“解剖麻雀”来全景还原小区治理的全貌。
小区治理得好不好,从小区整体环境就能略知一二。江湾国际公寓小区的一大特点就是绿化资源丰富,不仅面积多,而且绿植花卉的品种多。在小区北门附近有一处由居民自发改造,命名为“小红园”的党建微花园,这里曾经是一片荒地,且未列入物业管理,与小区环境格格不入。
对此,小区坚持党建引领,以街道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为支持,凝聚物业、业委会以及社区志愿者们的各方支持,变荒地为花园。
对于小区治理的成效如何,居民最有发言权。我们走访了两位小区居民,一位是薛明珠,作为小区的居民代表,退休后一直热衷于社区活动,特别发挥其在司法领域工作的优势,热心开办了“明珠讲堂”,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为居民百姓宣传《民法典》,深受好评。另一位居民是侯冰,她同时也是小区“候鸟”志愿者团队负责人、杨浦区市民巡访团成员,曾获得“上海市优秀志愿者”称号。
小区治理工作是否具有成效,外部评价也很重要。我们专门访谈了社区的法律顾问,以第三只眼的视角探究小区治理情况。访谈中法律顾问梳理了小区近几年发生的矛盾及化解情况,比如近些年出现过的居民对环境提升的诉求、小区周边建设产生的邻避效应、停车位紧张等问题。
小区居民对生活品质要求较高,而且法律意识很强,传统的“老娘舅”调解方式发挥作用不大,更多需要依靠居民区干部用法律的方式做宣传解释。同时,居民对自治民主的要求很高,对治理项目的合理性、合规性都有很严格的判断,这也需要居民区工作要严格划定边界,做到依法行事。
新型社区治理特点有哪些?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发现江湾国际公寓小区的治理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把坚持党建引领落在实处。社区治理中,每栋楼、每户居民的利益诉求都不尽相同,江湾国际公寓小区的党建引领落在了实处。
能把牢方向。确保自治项目都能贴合群众需求、符合规定要求、体现正向追求,如在开展自治项目中自觉与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起来,与助推区域重点工作结合起来,与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结合起来,在社区治理中体现“正能量”。
能凝聚力量。以党建为纽带,对内联动“三驾马车”同频共振,特别是江湾国际公寓小区采取了反向“交叉任职”的方式,创新性地把业委会主任吸纳进了居委会班子,增强了居委会和业委会之间的合力。对外加强资源的对接,以“党建 ”对接复旦大学、湾谷科技园等资源,引入多支志愿者队伍,打造多元共建的模式。
能直面困难。基层党建的战斗堡垒作用就是体现在关键时刻能顶住压力,比如在解决“停车难”问题中,出台新的停车公约后,面对部分居民不理解,居民区党总支顶住压力,坚持依法推进新规,同时带头每天在停车库出入口做宣传劝导工作,顺利化解矛盾。
二是要把以人民为中心做到细处。做好社区治理最管用的就是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江湾国际公寓小区的治理充分贯彻了人民城市理念。
社区治理不仅要打造“亮点”,更要疏通群众的“堵点”,化解“痛点”。比如面对小区内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小区卫生站点内不仅帮老人提供开药方、跑腿取药的便利,还特地开设中医特色的康复保健的项目,受到老年人的欢迎。
坚持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始终,让大家商议,请大家监督,确保治理充分体现民意。比如针对很多小区普遍存在的维修基金不足的情况,小区通过“三驾马车”的有效协同、成立多元主体组成的“监督委”和“专家组”以及建立规章制度等方式,优化了居民广泛参与社区民主协商的路径,确保公益收益“用对地方”“用得高效”“用得廉洁”,实现了每年“创收”300余万元,不仅累积为1000多户家庭进行了渗水外墙维修,还使维修基金“年年涨”。该项目在第二届上海社会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项目征集与推广活动中,获评“十佳创新展示项目”。
江湾国际公寓小区还充分挖掘小区中的“达人”“牛人”,广泛汇民智,发动他们走出家门,为小区建设贡献力量。比如针对小区绿化资源丰富的特点,专门请小区中的养花高手做园艺指导,进一步提升小区内的绿化水平。
三是要把以法治为保障贯穿始终。万事法为先,以法定纷争是最好的矛盾化解方式。特别在江湾国际公寓小区居民相对年轻化、高知识化的情况下,通过激活治理的“法治细胞”,群众在参与治理中更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让用法成为习惯,养成事事先在“法条”里找依据的习惯,特别在面对不同的群众诉求中,通过依法开展,做到以法服人。比如小区在化解垃圾箱房改造的矛盾时,面对相邻楼栋居民的“反对声”,小区严格按照《民法典》来推进,在“人数与面积”占比均超过81%的前提下,依法改造,并且根据居民意见对垃圾箱房进行改造、遮挡,把影响降到最低,赢得了群众的支持。
要把普法融入日常,特别是注重普法的生动性,把法言法语转化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小故事、小案例,比如小区开展的“明珠讲堂”,就是从文明养宠、骑车佩戴头盔等群众的身边小事入手,让法律规定深入人心。同时,充分借助江湾国际公寓小区作为基层法治观察点的契机,依托新江湾城街道基层立法“双联系点”平台,引入了复旦大学法学院等资源,开展丰富的专题普法,将法治融入老百姓的头脑当中。
新型社区治理还需要做什么?
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小区存在着干部队伍人才紧缺、出现绿化垃圾等新型矛盾等问题,对此,我们在对其他小区继续调研的同时,着手推进四件事情:
一是进一步强化居民区队伍建设,聚焦业委会成立、群访矛盾化解等热点问题开展专项培训,不断提升干部能力。
二是进一步激活居民区自治活力,探索加强社区的文化建设,比如打造社区文化墙、梳理社区年度大事件等,不断提升居民对居民的认同感,不断激发治理的活力。
三是进一步夯实居民区法治基础,计划以制订新江湾新时代《居民公约(指导大纲)》为切入点,进一步增强基层的法治基础。同时,以新江湾城基层立法“双联系点”的迭代升级为契机,发挥好新江湾城作为上海市法治示范街道的优势,进一步增强普法力度。
四是进一步增强居民区能力支撑,进一步梳理街道机关和居民区的沟通联系渠道,强化机关科室对居民区的指导与支持,搭建重大问题协同解决平台,为居民区进一步减负增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