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视讯!看“育秧工厂”有多智能——流水线育秧 一天两万盘
2023-03-21 00:00:03 湖南日报

编者按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并将“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作为单独一个部分列出,体现了科技创新对农业强国建设的突出重要性。


(资料图)

湖南大力推进科技强农,示范推广5G、北斗卫星导航等一大批新技术、新产品,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道路上大步迈进。今天起,湖南日报全媒体推出“探寻田野上的智慧——中央一号文件进乡村”专栏,深入挖掘各地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典型。敬请关注。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尚武 李成辉 实习生 张琪汶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加快发展水稻集中育秧中心”。

正值育秧大忙时节,记者来到益阳市资阳区万亩智慧育秧示范基地,新鲜感扑面而来。

流水线作业、机器手上岗、密室催芽、自动摆盘……育秧尽显“科技范”。管理员指尖“触屏”,调节好温度、湿度,种子就在最舒适的环境中发芽;轻轻“按键”,轨道转运机自动把秧盘搬入大棚。

整个育秧工厂只有8个员工,工效比以前提高了10倍。现场操作员说,高科技、智能化种田,让农民告别“三弯腰”,意气风发奔向希望的田野。

镜头一:

一个机械臂,至少节省3个人

3月20日,资阳区长春镇打伞树村万亩智慧育秧示范基地,一条全自动育秧流水线已调试到位,2名管理员在一旁当“监工”,指挥叉车搬运种子、肥料、秧盘。

育秧流水线开动。伴随着“哒哒哒”的响声,上盘、铺土、洒水、播种、撒药、盖土、码垛等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空空的秧盘很快被均匀填满。不到1分钟,就制作好了30余个育秧盘。

“流水线各个环节都装了传感器。”操作员说,只有感应到了秧盘完全到位,才执行操作命令,确保每个环节都精准。例如,按住秧盘,机器也会暂停运行;秧盘通过,相关工序自动停止。

经过前面6道工序,秧盘层层铺叠,被输送带运到码垛机器人处。感应到育秧盘到来,机器人的机械臂自动下放,将秧盘夹起,然后整齐地码放到一起。基地负责人龚明介绍,这样一个机械臂,至少节省3个人工。

“以前的传统育秧,8个人累得腰酸背痛,一天最多完成2000盘。”操作员称,眼前这条生产线,一天就可以完成2万盘,可满足500余亩水田用秧需要。

镜头二:

智能催芽室,控制精准发芽齐

码垛好的秧盘,又通过运输叉车,被搬运到一旁的密室催芽。

按技术规程,盛有稻种的育秧盘将在密室里度过舒适的36小时。

黑漆漆的密室,看上去毫无特点。但影响种子发芽的诸多因素,如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却时刻在智能“掌控”中。

“水稻种子催芽的最佳温度是32℃,湿度85%左右。”龚明说,密室按这个温度和湿度设定,30个小时内就能完成催芽育苗。

“传统育秧,24小时不离人。”操作员说,“老把式”得查看温度、湿度,随时翻动谷堆。如果睡着了,谷堆温度过高,就会“烧芽”造成损失。如今,采用密室催芽,智能设定温度湿度,谷种在舒适的环境中发芽,不存在“烧芽”,发芽率普遍在95%以上,让种田“老把式”自愧不如。

对比传统催芽,在同等时间内,密室催芽能多育秧1到2茬,有利于抢抓季节夺高产。

从催芽室出来,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整齐排列的钢构大棚。在秧苗长到1厘米后,就要被转移到这里,扎根土壤、享受日照、茁壮成长。

镜头三:

单轨遥控车,自动转运好轻松

“嘀嘀嘀……”一台遥控牵引板车,像小火车一样迎面驶来。

这是基地创新研发的育秧轨道车,主要用于在育秧大棚和仓库之间运送秧盘、有机营养土等。

以前,育秧大棚、仓库、田间脱节,秧苗转运不畅,只能靠人工搬运。龚明介绍,基地打造全自动育秧工厂,就要补齐这一短板。围绕这一课题,富佳科技公司与湖南农业大学联合攻关,开发多功能遥控单轨运输车。

记者看到,一根小轨道连接工厂、大棚、田间,电机驱动的遥控车灵活自如,能够识别障碍,一次搬运可达500公斤,效率大大提高。

育秧摆盘,曾是农民辛苦活。种田“老把式”知道,将秧盘整齐摆放田间,需要在泥巴田里来回跑,既费力又费时,“干一天活腰都直不起来”。

如何从这一繁重劳作中解放出来?富佳公司又专门组织攻关团队,开发出田间摆盘机。

记者看到,操作员按一下遥控器,单轨遥控车满载秧盘驶入大棚,与摆盘机对接。一个人坐着把秧盘从遥控车转到摆盘机上,再由摆盘机用“臂”撑到指定位置,摆一个秧盘1.6秒,每人每天可轻松完成1万多盘。

坐到摆秧台上,记者来一番体验。嫩绿的秧苗,摸上去格外柔软。手捧秧盘从单轨车移到摆秧机上,只需转动一下身子。记者很快就适应了摆秧环节,双手摆秧越来越快,繁重劳作变成了愉快劳动。

“我们的目标是,基地育秧满足1万亩大田栽插,提供给农民,示范智慧化种田,让大家看到农业现代化的美好前景。”龚明快言快语。

大棚另一侧,首批早稻秧苗长成了绿油油的一片,充满生机。

【湘经评】

育秧智能化 丰产有保障

张尚武

水稻生产中,育秧是技术含量最高的环节。

浸种时间短,种谷不发芽;翻堆不及时,烧坏芽也是常事。按传统方式育秧,即使24小时不合眼,也难免有闪失。种田农民常说,最难是育秧,充不得“老把式”。

育秧难,就难在温度、湿度丝毫不能差。在资阳区万亩智慧育秧基地,记者看到育秧流水线采用全自动、智能化技术,实现了水稻育秧全程精准控制。过去人难以做到的,如今智能化育秧工厂做到了。

俗话说,秧好一半禾。智能化育秧,降低了劳动强度;温度湿度适宜,提高了秧苗品质。不仅如此,智能化育秧还能缩短返青期、提前进入生长期,有利于抢抓季节夺高产。

采访中,当地农业部门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抓工厂化育秧,就牢牢抓住了粮食生产的主动权。财政补助集中育秧、育插秧“一条龙”,育秧企业不吃亏,机手有钱赚,缺机缺劳户用秧不愁。这就是,智慧育秧起好步,粮食丰产有把握。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