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耕地保护守正创新的步伐 | 学思践悟-世界焦点
2023-04-03 21:03:52 媒体:中国自然资源报

原创 中国自然资源报社 i自然全媒体 收录于合集 #学思践悟 34个


(资料图片)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 学思践悟

加快耕地保护守正创新的步伐

郧文聚

◆耕地保护实现了从数量管理向数量、质量、生态并重管理的转型,从单一的行政管理向多元化社会治理的转变,从以数管地向以图管地的技术变革

◆将自然资源管理视为底板,将生态环境管理看作天花板,各类自然资源利用开发活动,都不能突破红线,须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安全廊道中运行

◆科技赋能耕地保障,离不开良田、良种和良法三大科技共同发力,其中良田科技是底盘,可以带动良种和良法的科技突破,最终实现组合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保护实现了从数量管理向数量、质量、生态并重管理的理念转型,从单一的行政管理向多元化社会治理的方式转变,从以数管地向以图管地的技术变革。这些变迁适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也为我国耕地保护工作注入了新的内涵。

完善耕地保护管理体制

基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一系列关于耕地资源本底变化的重要成果,国家连续推出了一揽子新政策、新措施。当前,我们关注耕地数量足不足、位置稳不稳、布局优不优、环境行不行、利用好不好等问题,背后实际上是对耕地“非农化”、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耕地布局“边际化”、耕地形态“碎片化”和耕地生态退化等更深层次的考量。对于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我国耕地保护工作,还需要从健全体制、完善机制和严密法治等方面加快守正创新的步伐。

守住耕地保护红线,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资源基础。笔者认为,当前要明晰耕地红线的内涵与外延,坚持并落实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尤其是要把耕地保护田长制落实落细。田长制是构建一个严格、严密、管用的党政同责、终身问责的管理体制和责任制度。其中,要将自然资源管理看作底板,将生态环境管理看作天花板,各类自然资源利用开发活动,都不能以突破底板、刺破天花板为代价,须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安全廊道中运行。

此外,耕地保护的基础研究也不能缺位。从源头来看,既要解决好群众种粮的利益问题,又要解决好粮食产销区的利益补偿问题,要尽快把研究成果上升为法律。耕地保护制度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之一,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科学研究要走在前面。

科技赋能耕地保障

202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了1.37万亿斤,创造了历史新高,丰收的背后则是农业科技的力量。

耕地是展示农业科技力量的大舞台,离不开良田、良种和良法三大科技共同发力。其中,良田是指经过人工建设,适应了农业机械化生产,良种下田,良法下地的田。到2022年底,我国已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这是我国取得粮食丰产的第一条硬支撑。第二条硬支撑是良种,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我国小麦、水稻等大田粮食作物,大概每10年换一次种,每次换种增产效率就能达到10%。良种对于我国实现粮食生产迈上新台阶功不可没。第三条硬支撑是良法,这包括耕种、管理以及工具的使用。其中,农业机械装备特别是智能农业机械装备的作用不容小觑。

良田科技是底盘技术,只有它取得了重大突破,带动良种和良法的科技突破,才能最终实现组合效应。未来,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对耕地、草原、森林等自然资源全要素的保护及开发利用,不仅要注重地上,更要注重地下。因为地上的自然资源要长得好需要地下大量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支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良田的基础性作用也就更强。因此,农业强国的基础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田质量与建设标准。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要建成高标准农田,还要建成生态良田、智慧良田。只有用上智慧农业的新技术,才能更精准地用肥用药,农作物才能生长得更好,同时最大化减少残留在田间的化肥和农药,避免耕地的面源污染和富营养化。因此,智慧农业不仅是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更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技术,能为高品质生活提供服务保障。

实际上,农业不是天然的弱势产业,需要注入新要素、新动能,开辟新领域,构造新增长点,积聚新优势。科技创新要注重耕地的多重功能和多元价值,倡导大众健康营养的高品质消费,发展田园风光的自然教育,由此推动农产品和乡村整体价值的提升。

科技支撑还要与社会习惯相互配合。科技赋能虽然让我们实现了从吃得饱向吃得好的转变,但也需要大力营造社会节俭风气。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既要抓增产,广辟食源,树立大食物观,多元化保障食物供给;又要抓减损,大力倡导节粮行动、光盘行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唯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端稳“中国饭碗”,守住“大国粮仓”。

(作者单位:中国土地学会耕地红线科学传播专家工作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原标题:《加快耕地保护守正创新的步伐 | 学思践悟》

最新新闻: